上一期我们说了喝茶的时候为什么要准备茶点,今天,我们来说说茶点的历史。
《晋书》中有这样一句话,“桓温为扬州牧,性俭,每宴饮,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。”可见,到了晋代,茶宴上就有了佐茶的食物,这也是公认的关于茶点的最早历史记载。只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,筵席上的食物都可以算是广义上的茶食。
到了唐代,茶圣陆羽提倡煎饮法,拒绝在饮茶时添加葱、姜、枣、桔皮等佐料。随着饮茶方式的演变,茶果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,许多与茶一同食用的点心也有了独立发展。唐代开始,茶宴逐步正式化,茶点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。
宋朝时,文人骚客纷纷以茶为题材,吟诗作对,将茶叶的影响力逐步扩大。从茶肆记录来看,宋朝开始,茶点已趋向多元化和生活化,应时果品、干果加工而成的炒货、面点食品都成为茶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元明清三个时期是茶食发展的成熟阶段,特别是明代。明代茶馆供应各种茶点、茶果,而且其茶点因季、因时不同,品种繁多。明代饮食大全《竹屿山房杂部》中就提到面食制、粉食制、蓼花制、白糖制、糖缠制等茶点。
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繁荣,茶馆兴盛,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茶点。清代袁枚的《随园食单》中,就收录了很多精美的点心,如竹叶粽:“取竹叶裹白糯米煮之。尖小,如初生菱角”。萧美人点心:“仪真南门外,萧美人善制点心,凡馒头、糕、饺之类,小巧可爱,洁白如雪”。此外,饮茶吃果子也是清代的风气。这些果子除了各式面点,还有瓜子、松仁、核桃、栗肉等。至此,古代茶食进入鼎盛时期。
古代文人喝茶讲究茶道礼仪,现代老百姓喝茶,图的就是个烟火气。一杯崂山绿茶,一碟可口茶点,不论对谁而言,都是抚慰凡心灵的良药。
(部分资料整理自网络媒体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